这是属于中国人的独立游戏大电影

2018-03-16

我第一次看《独立游戏大电影》的时候特别感动,虽然这部纪录片里只记录了Phil Fish,Jonathan Blow这几个大家都比较熟知的开发者的故事,实际上被拍摄或者没有被拍摄到的不是很成功的独立游戏开发者还有更多,但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可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独立游戏,独立游戏开发者过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活。

我从来没有想过,中国也会有一部这样的《独立游戏大电影》,但是三郎做到了。

我忘了我第一次见到三郎是什么时候,可能是在某次游戏展上。 我们第一次网友见面,也许还合了影。 三郎是个很开朗幽默的人,听说他以前是个演员。 三郎有个自己的游戏评测网站,叫wanga.me,他被很多游戏圈的人所熟知也是因为这个网站。 三郎还自己做游戏,我也玩了他的《锻冶屋英雄谭》,但是好像没有充值。 我第一次见三郎的时候,他好像还在找钱。 虽然我总共没见过几次三郎,但是我很喜欢他。

为什么呢?

很多人还不了解什么是独立游戏,甚至已经身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也并不一定了解。 在我们身处的互联网时代,有太多创业成功的神话。 这些神话让人们心驰神往。 同学聚会,饭桌上一半都是做投资的。 平均每隔三两天,就能遇上一个说自己想创业的人。 在我朋友的公司里,甚至我亲身经历的创业过程中,嘴上说想创业,实际上连加个班都不愿意,做的无非是个高级打工仔的活儿的人,比比皆是。

也因此,独立游戏圈里,其实也有很多对这些神话向往的人。 2016年,一些投资人和机构对独立游戏团队伸出了橄榄枝。 一些人如愿拿到了钱(不包括我)。 然而钱并不能解决没有商业模式的问题,何况还是借来的钱。 并且从此之后,也不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经历了这一切,我看得很清楚。 我清楚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基础决定了在中国所谓商业游戏应该是什么样子。 也清楚在中国,真正的独立游戏实际上是多么的阳春白雪。 但是我喜欢,所以我还会继续做。

发现了这一事实的人,大部分都离开了这个圈子。 有回去大公司做商业游戏的。 有转行去其他行业的。 也有依旧迷迷糊糊还在这个圈子里寻找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赚钱机会的人。

三郎是少数和我一样,发现了这个事实却还坚持在做独立游戏的人。 而且他不光自己做,还支援其他的开发者。

大概是一年多前,三郎介绍了Ting给我,说这是他们想拍的中国独立游戏大电影的导演。 那时候我心想,三郎大概只是想玩玩。不过朋友嘛,还是配合一下。 所以一直以来的拍摄,我连妆都没画过。 现在我很后悔。

Ting是个话很少的人,我到今年才记住他的全名,陈鹤庭。 Ting经常出没于各个展会,突然拿着摄像机和采访麦出现在我身后,拉着我去阴暗的角落录一段。 Ting还来过我们解散之前的工作室,也来过解散之后我自己住的地方。 Ting说他很遗憾没有拍摄到我们游戏上线的时候。

但是Ting已经记录下了独立游戏真正的样子。 一周工作七天,一天工作10-14个小时。 事无巨细地回复每一个玩家的问题。 除了开发,还要自己准备新闻稿,做活动,参展。 自己做周边的制作、物流。 去地税局开发票、去银行打回单、去物业缴纳水电费、就连刷马桶也全都自己来。 虽然是独立开发者,但是对待工作对待游戏的态度却远非常人能及。

这就是我,这就是中国的独立游戏开发者。

感谢三郎和Ting将这些全部记录下来。

就在今年的GDC上,这部纪录片的样片要在芳草地展映厅播放了。 外国人也会通过这部片子了解中国的独立游戏开发者的现状。 在之后,这部电影的正片会在Steam上架。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

GDC的播放时间是3月19日晚7点半,地点是旧金山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 Screening Room—directly adjacent to the Moscone Center。 准备去GDC的朋友可以到时候去看看。